张掖视听网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张掖视听网  >  台前幕后  >  编辑故事

中国新闻发展历程

2016年05月16日 17:40   来源:中国张掖网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晚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200多年。在19世纪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西方传教士来华创办了最初的报刊。第1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英国传教士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1822年创办于澳门的葡萄牙文报纸《蜜蜂华报》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 1份外文报纸。1833年创刊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 1份中文报刊。至19世纪70年代初,外国人在中国所办报刊处于全面垄断地位,直至19世纪末,其数量与中国人自办报刊相比,仍占有明显的优势。出版报刊成为他们进行文化渗透的一种手段。外国人在中国办报,是中国新闻史中的特殊现象。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最早组织译报,利用外国报刊材料判断国际形势,以制定反侵略措施。这些译报材料后被编辑为“澳门月报”和“澳门新闻纸”。其中部分译稿呈送道光皇帝。
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香港的《循环日报》和上海的《汇报》是其重要代表。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形势迫在眉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举起变法维新旗帜,迅速创办《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湘报》等报刊,形成了中国人办报的第 1个高潮。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进入新闻界,以笔为武器撰写大量时政论文,宣传新观念、新知识,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进入20世纪,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宣传革命主张,办起了《中国日报》、《民报》、《民立报》、《大江报》等报刊。不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在激烈的报刊论战中都写出了不少传诵一时的政论文。报刊以政论文为主要特色,众多政治家投身于报刊活动,使之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这对中国新闻业产生了很大影响。1904年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通讯社──中兴通讯社在广州建立。
1911年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带来了报刊业发展的另一个高潮。1912年全国报刊总数达 495种,为1901年的 4倍。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复辟帝制,曾对报刊业加以限制。但他垮台后,报刊业又复兴旺。当时军阀混战,政治紊乱,报刊时生时灭,却总是生生不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1919年的五四运动形成了中国新闻业的又一个发展高潮,成为一个新时期的开始。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报刊是《新青年》杂志,它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进行猛烈的抨击,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五四运动中,学生办报风起云涌,著名的有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随着宣传新思潮报刊的不断发展,报刊上新旧思潮的激战也反复展开,结果是新思潮获得胜利,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五四运动时期,报刊的改革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报刊成了论政的主要阵地,白话文得到普遍推行,副刊成了介绍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这成为中国报纸的一个重要特色。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许多领导人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都亲自办过报。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党、团报刊,如《向导》、《中国青年》、《热血日报》等,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创建革命根据地后,30年代初又出版了《红色中华》、《红星报》(中国)等报纸。1931年1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改名为新华通讯社)成立,它打破了国民党对苏区的新闻封锁。北伐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合作出版了大批报刊,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宣传造成巨大声势。在此以后,在中国国民党统治区,中共创办了《红旗日报》等地下报刊,中国国民党则建立了自己庞大的新闻事业网络。《申报》、《新闻报》(中国)等商业报纸在艰难中续有发展,《大公报》、《立报》等也活跃一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实现第2次合作。1938年 1月,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了机关报《新华日报》,国共两党还一度合办了文化界统一战线的报纸《救亡日报》。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和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报刊数量猛增。至1944年10月,国民党统治区内出版的报纸达1100多种。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同样有很大发展,《新中华报》、《新华日报》华北版、 《大众日报》、 《抗敌报》、《拂晓报》、《晋察冀日报》和《江淮日报》等报纸在动员人民坚持敌后抗战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1940年底,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1941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了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延安),这是革命根据地第1张每日出版的大型报纸。与此同时,为数众多的海外华侨所出版的报刊,其中有的由著名报人、作家胡愈之、王任叔、郁达夫等人主持,纷纷投入抗日宣传,有力地发挥了教育和动员当地华人的作用。
中国的广播业开办于20世纪20年代。最早的广播电台同现代中国早期的报刊、通讯社一样,是由外国人创办的。1926年10月,中国人自己办的第1座广播电台──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开始播音。至1937年 6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全国约有收音机20多万架,1947年达 100多万架。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进行斗争,一直是中国进步新闻事业发展的主流。它所肩负的宏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举世罕见,所创建的多彩多姿、可歌可泣的业迹,也是彪炳世界新闻史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刊一出现,就站在时代最前列,成为进步潮流的坚定代表者。它不仅在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区团结各种力量,开展复杂的宣传鼓动工作,还深入农村与千百万农民相结合,创造了在党领导的政权下办报的经验。它所具有的顽强的革命精神、丰富的斗争艺术、忠实于党的路线的品质、与人民群众密切相联系的作风和特有的业务经验,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树立了光辉榜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闻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解放中国的战斗过程中,人民政府接管了原国民党党政军各系统所办的报纸、电台和通讯社,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大、中城市创办了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以及群众团体的报纸,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人民的新闻事业。1950年,全国(不包括台湾省,下同)通过邮局发行的报纸有140种,每期发行总数230万份。新华社逐步建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人民政府还大力发展人民广播事业,包括建立广播收音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新闻事业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一直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注。1950年 4月19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阐明了在党领导全国政权的情况下,报纸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大意义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同年 4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发布《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强调报纸要适应全国逐步转入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的情况,应当着重报道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宣传生产工作和财政经济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1954年 7月17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对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报纸如何加强党性和思想性、密切与实际和群众的关系、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理论宣传、改进经济宣传、加强评论工作、改进新闻报道等问题,作了论述和指示。这些决定、决议对新闻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5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迅速。到1960年,已有1274种报纸,每期发行总数2104.1万份。1957年,全国有广播电台61座,有线广播站1698座,广播已成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人们获取信息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来源。1958年5月1日,中国第1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后改名中央电视台)试播。
60年代,由于国家发生严重的经济困难,之后又有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政治动乱,中国新闻事业遭受了劫难。60年代后期,大多数报刊停刊。各地报纸、广播和电视基本上没有自己采编的新闻,经常照发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的文稿。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新闻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至1988年底,经登记公开发行的报纸有1628种,通过邮局发行的报纸每期发行总数 13789万份,另有大量报纸自办发行。此外,还有大批报纸登记内部发行。全国平均每 5人有 1份报纸,每千人有49份日报。通讯社也有了新的发展,至1988年底,新华社在国内有31个分社、在国外有98个分社和4个总分社,每天发中文新闻稿给国内中央一级报纸4~5万字,省市一级报纸3~4万字,地县一级报纸 1万字,并向国内各广播电台、电视台用专线播发新闻120~150条。同时,每日用中、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 6种文字向国外播发新闻。新华社已发展成为世界 6大通讯社之一。专向各国华文报纸和电台供稿的中国新闻社所发的文稿,也受到海外用户的欢迎。广播、电视业发展的步伐更快。至1987年,全国已有广播电台 386座,广播发射台、转播台1016座,收音机、收录机 3.3亿架;电视台366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17570座,电视机超过1.16亿架。
截至1987年底,台湾省有报纸31种,日发行总量350多万份;有广播单位33家,其中包括3家电视公司。1988年1月1日台湾当局解除报禁后,不少新的报纸获准出版,到1988年底止,台湾省报纸已接近80种。香港地区出版有 500多种中、外文报纸和刊物,有两家广播电台和两家电视公司。澳门有中文日报6种,葡文报刊5种。
编辑:孟雪超
张掖视听网

张掖视听网中国张掖网LOVE张掖APP

  • 微信搜索“爱张掖”

  • 微信搜索“中国张掖网”

  • 扫码下载“LOVE张掖APP”

张掖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18

陇ICP备14000026号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