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视听网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张掖视听网  >  金张掖周刊  >  木塔风铃

故乡山水

2017年01月18日 15:44   来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而且一定会对故乡山水赞美感叹的!

  我的故乡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是一座富饶而美丽的城市。对于张掖的美丽山水,著名教育家、原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先生为张掖作的一首诗,最具有代表性:“绿阴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把张掖比作江南,鱼米之乡。

  “金张掖”的美丽还在于“山”——“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近几年开发出来的旅游景点。前几年,有位摄影爱好者,扛着照相机在张掖的临泽、肃南丹霞地貌区域,拍摄了不少照片,出了一本叫《丹霞地貌》摄影集。由于所拍照片,绚丽多彩,十分罕见,流光溢彩,美不胜收,一时轰动国内外。一时间,摄影爱好者、游人纷至沓来,现在已成为张掖著名的4A级旅游景点。张掖丹霞地貌奇观形成于600万年前,面积约510多平方千米,仅次于中国最大的赤水丹霞。她是中国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窗棂式、宫殿式丹霞地貌,是丹霞地貌中的精品。彩色丘陵色彩之缤纷、面积之大冠绝全国。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有明显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印迹,以交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而示奇,它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风景区,集广东丹霞的悬崖峭壁、峰林石柱的奇、险、美,还兼有新疆五彩城的色彩斑斓于一体。

  夏日一天,从兰州来了几位同学,听说张掖丹霞地貌很不错,双休日驾车来到张掖,要观赏丹霞地貌。次日清晨,我们驱车来到丹霞旅游景点,登上观景台,面前的景象令人震撼。七彩丹霞地貌最具欣赏力的是颜色。一层黄色、一层红色再配上一层淡淡的土灰色,再加上淡红和灰褐色等,色层次分明、线条曲折。红的如火,黄得似金,灰的如钢,颜色相配得异常醒目,看后不由得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就好像是上帝手中攥着这七种颜色的画笔,用他们同时随意的一扫而过。其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观、造型之奇特、色彩之艳丽令人惊叹。古诗云“高峰壁立老龙蟋,削出芙蓉作画看”。置身其中,美得使人晕眩,堪称“七彩神仙台”,比敦煌“魔鬼城”的雅丹地貌更为神奇,实属大自然鬼斧神工。大家看的惊讶不已,流连忘返。

  关于张掖丹霞地貌还有一段传说。说是当年孙悟空大闹天空,为了取仙丹,踏翻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结果炉火洒向人间,落入张掖地界,造成了七彩的丹霞地貌。现在,人们看到的景象,也确实像火红的炉火洒在地面上一样。似如七彩的绸缎铺洒在大地上一样,绚丽多彩,十分壮观。

  此情此景,触动了我的心灵,诗意迸发而出:遥想天宫老君炉,大圣踏翻炉花洒;祁连山下多绚丽,七彩美景数丹霞。精彩绸缎铺大地,艳丽美色众人夸。谁说此景天上有,张掖丹霞美如画。祝愿故乡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万古流传。

  “金张掖”的美丽还是因为“水”——“黑河水”。黑河发源于青海,流经张掖全境,入内蒙古腾格里沙漠。黑河水除用于农业灌溉,水力发电外,在张掖还孕育了黑河湿地。张掖的湿地包括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总面积3百多万亩。张掖湿地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性,有特殊的保护价值。

  张掖还有一个称呼,叫“金张掖”。少年时代,自己不懂事,对“金张掖”解释不清楚。参加工作后,对家乡称其为“金张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出差遇到同事问:你们张掖为什么叫“金张掖”?我回答:“金张掖”主要是很早以前人们对张掖的称呼。在过去,各地农业不发达,由于灾害频发,粮食经常不够吃,饿殍遍野,逃荒要饭。而张掖却因为有全国第二个内陆河——黑河,能够灌溉张掖的大部分土地,粮食基本能旱涝保收,自给自足,很少饿死人,大家就有了共识,张掖是个好地方。有人就提出了“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流传至今。水是张掖这片绿洲的生灵得以繁衍生息的最基本要素,是水孕育了“金张掖”不朽的佳话,是水奠定了张掖人民生生不息的基础,是水赋予了“金张掖”的“金”字内涵。

  金秋季节双休日,带上家人,徒步来到张掖黑河湿地,看到自然保护区内芦花漫天。数万亩芦苇黄的似金,苇佛似银,形成了独特的景致。此情此景,令人感叹。明代诗人郭绅曾有诗曰:“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金秋时节,是观赏芦花最好的季节,经过多年保护建设,“苇溆秋风”这一古甘州八景优美风光得以再现。张掖湿地已成为著名旅游景点。自初春开始,游人纷至沓来,观赏美景。徒步穿越湿地,观光芦苇,欣赏荷花,参加漂流,品尝美味,真是一个好去处。

编辑:金张掖周刊
张掖视听网

张掖视听网中国张掖网LOVE张掖APP

  • 微信搜索“爱张掖”

  • 微信搜索“中国张掖网”

  • 扫码下载“LOVE张掖APP”

张掖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18

陇ICP备14000026号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