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视听网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中国张掖网  >  印象  >  木塔风铃

移民变迁 幸福开颜

2018年01月24日 14:45   来源:

  走在张掖熟悉的街道,眼前的高楼大厦却阻挡了远眺的视线,我驻足不前,思绪凌乱,开始回忆当年,20年的变迁,无法忘怀,清晰地镌刻在我的心间。政策变化故土重迁

  我的家乡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四面环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外面的世界,多少年来,孩子们上学需要翻山越岭,村里人赶集要在这条窄小而崎岖的道路上留下艰辛的印记。村里的祖祖辈辈守护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遇到天公不作美,就会粮食欠收,生活自然频添忧愁。

  1997年,国家实行移民搬迁政策,给闭塞而贫瘠的小山村带来了希望。起初,家乡的人是不愿意搬迁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新的地方会是什么样,生活是否真的有着落,他们不敢为生活冒险,已经习惯了原有的生活,突然要换一个地方,换一种生活,或许有很多的不适应。后来,在村里领导干部的一再号召下,村里的一部分人才决定搬迁。

  父亲是最早一批搬迁来张掖的,问及来张掖的原因,他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答,只是用“稀里糊涂”四个字告诉我,其实我的心里是明白的,对于这次的搬迁,在他们心里有两个词,一个是“政策”,另一个便是“尝试”。的确在九七年,家乡人民遇到了好的政策,1997年,中国进入了新的改革时期,整体的国民风貌需要新的塑形,人民的生活更加需要有一个新的提高。对于父亲这一批最早响应移民政策的人来说,新的空气,新的家园无疑是一次新的尝试,是一次新生活的探索,是一次不寻常的变化。落地生根拼搏生活

  初到张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不免让人感到有些心凉。父亲他们那一拨人,在沙漠戈壁滩上开始新的生活。他们互帮互助,砌砖盖房,自己开垦土地,修路凿井,和泥砌墙,自己种植树苗,遮阴纳凉,在他们的拼搏努力中,一个简单的家园就这样建起来了,我们也就在张掖有一个安稳的家了。

  我记得2000年左右的生活是很困难的,上小学那会儿,家中三个人上学,学费是一大笔开销,每年开学,父亲东奔西走、东拼西凑的借学费支撑我们上学,欠学费到学期末是常有的事。2006年,国家实行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为上学的困难进一步松绑,给有子女上学的家庭大大减轻了负担。

  张掖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目前常年的制种规模维持在100万亩左右,每年提供的玉米种子占整个市场份额的40%,正是由于张掖的玉米种子,使得家乡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活有了质的提高。从2007年开始,经相关部门的批准,家乡的人在戈壁荒摊上开垦土地,将一片片荒滩开垦为良田来种植玉米,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收入也不断提高,现今,种植玉米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左右,收成好的人能够达到20万左右。

  一亩亩玉米地凝结着父亲这一代人奋斗的血泪,见证了一代农人的生活变迁,落地生根,拼搏生活,才有了今天美好的光景。精准脱贫守望幸福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好的时代遇上了好的政策,我们这些从外地移民过来的人自然也成了精准扶贫的对象。

  2016年,扶贫领导小组进驻我们移民新村,宣传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随后,在2016年7月,扶贫建档,房屋翻修,棚舍改造等一系列的工作如火如荼开展起来,乡村面貌换了新装,也变了模样。砖瓦房代替了原来的土坯房,柏油马路平坦宽敞,霓虹灯将乡村漆黑的夜空点亮,清一色的新房,满院的花香,绿化树挺立在道路的两旁,人们的笑脸,是幸福的守望,徜徉在宁静的街道,心情格外舒畅。

  如今的生活,充斥着朝气,叠加着希望。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浪潮变化的20年移民变迁,在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下,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惠民政策和国家战略的影响下,在家乡人民群众的自我奋斗中,移民新村幸福开颜,拼搏向前。(晏玉涛)

编辑:金张掖周刊
张掖视听网

张掖视听网中国张掖网LOVE张掖APP

  • 微信搜索“爱张掖”

  • 微信搜索“中国张掖网”

  • 扫码下载“LOVE张掖APP”

张掖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18

陇ICP备14000026号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