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视听网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张掖视听网  >  金张掖周刊  >  张掖写真

一辈子就干好一件事

2018年12月19日 15:26   来源:

  在张掖,有这样一位耄耋老人,退休近30年,却退而不休:“一顶草帽、一双胶鞋,朝踏晨露、夕送晚霞”,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农业科学试验。上世纪60年代至今,这位老人先后向国家种质资源库上交552份鹰嘴豆、110份红花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胡麻种质资源3210份、红花种质资源230份……被业界称为我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研究第一人。

  这位老人,就是89岁的张掖市农科院退休科技工作者赖良。2016年底,他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等科技工作者一起,获得中国老科协年度“突出贡献奖”。

  1930年,赖良出生于四川省犍为县。1949年起,他先后在甘孜军用农场、山丹军马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事农业技术工作,1963年调至张掖市农科院从事农业科研工作。

  来到张掖市农科院后,赖良一直从事油料等经济作物的育种栽培研究,引进胡麻种质资源进行常规杂交育种。通过努力,他相继筛选、培育出了适宜于河西地区栽培的“雁杂10号”“张亚一号”“7511”“7517-5”等胡麻良种,在张掖地区累计推广达10万余亩,并在酒泉、金昌等地大面积推广种植。

  1993年,赖良退休了。退休后的他却没闲着,用退休金在甘州区新墩镇租了1.5亩农田,继续开展白粒胡麻、红花、鹰嘴豆、藜麦等作物品种的研究以及其他种质资源鉴定、抗性等田间试验。

  一把锄头、一个记录本、一块干馍、一瓶开水、一顶草帽、一双胶鞋、一辆自行车,这是赖良退休后上工的“标配”。踏碎晨露、挥别晚霞,寒暑易往、年复一年——近30年来,新墩镇的很多人都熟悉了这位骑着自行车种地的老人,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种地的真正目的。

  新墩镇距离赖良的家约5公里,稍闲的时节,他每天在家和地头之间往返4次。遇到浇水、花期或是成熟期,中午回不了家,他就在试验田边啃点干馍,稍作休息,然后继续观测、记载、选种。

  辛苦耕耘,必有收获。历经数十年的潜心研究,赖良在高含油量白粒胡麻杂交育种上取得重大突破。他培育出的优质白粒胡麻,千粒重、含油量、分枝特性、高产性、抗逆性等方面在国内同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受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高度重视。针对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实际,赖良还选育出特别适宜于干旱地区旱地和荒地种植、具有较强耐旱性和耐瘠性的鹰嘴豆新品种4个。

  近年来,张掖市农科院的青年科研人员利用赖良的种质资源培育出“张亚2号”白胡麻,不仅产量高,而且亚麻酸和木酚素含量分别为64.2%、1.4%,是目前全球陆地植物之最。同时,该品种在张掖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年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亩产量比其他品种多出50公斤以上。

  赖良的家位于甘州区张肃路旁一处不起眼的小院里,推开房门,如同走进了一间库房——客厅四周码满了装着种子的袋子,中间只留有一条通往卧室的不足半米宽的过道;卧室内,除了一张床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其他空间都靠墙码满了种子袋;厨房内,摆放着各种试验苗木的花盆。赖良家的隔壁,是张掖市委组织部为他设立的“赖良科研工作室”。工作室里,同样摆满了各类种子标本。

  一个人,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赖良说,“只要能把这件事干好,不辜负国家和人民,我也就知足了!”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赖良也将步入90岁高龄。当被问到新年有哪些新心愿时,赖老笑呵呵地说:“我要争取活到100岁,不然工作干不完!”(齐兴福韩巍)

编辑:金张掖周刊
张掖视听网

张掖视听网中国张掖网LOVE张掖APP

  • 微信搜索“爱张掖”

  • 微信搜索“中国张掖网”

  • 扫码下载“LOVE张掖APP”

张掖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18

陇ICP备14000026号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