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视听网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张掖视听网  >  金张掖周刊  >  木塔风铃

高寺儿情思(上)

2019年06月20日 09:22   来源:

  高寺儿,是甘州区南部边缘山区安阳乡的一个小村子。从前,我是这里的常客,对这儿倒没有什么影响。最近两次深入的接触,对它,才有了深刻的认识。

  安阳乡地处山区,是贫困乡镇。近年来,在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变化真大。在高寺儿村,熟悉的土路、土人、土房子都消失的无影无踪。新建的文化广场,建筑雅致端正,恢宏大气,功能多样,既是文化广场、又是宣传阵地。拓宽的水泥路,路的两边架设的太阳能蓄电灯,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门前青一色的面包砖铺就,沿街墙面也变得干净整洁多了,然后画家、书法家们尽情泼墨挥毫,文化韵味徒增。远远望去,倍感神清气爽。

  一个地方得名多与建筑或这个地方最鲜明的特色有关,如“老寺庙”就有一坐“庙”,“二十里堡”是说距城二十里的地方,还有以什么“闸”等命名的,“滚家城”这个村“滚”姓居多。等等,不一而论。高寺儿村却没有一户高姓人家,这个村名中的“寺”,无疑与寺庙有关,而多数村民姓“禅”。百度查阅得知,禅姓起源于蒙古族,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和甘肃省的甘州区,据我所知,甘州区其它地方也有此姓,不过总没有高寺儿村这样集中。在这里读chán音,禅,即“禅定”,外不着相即为禅,内不动心即为定,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也就是《经刚经》上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很难说,这个“禅”姓,无不与拜佛听禅受益教诲关联。人们用禅作姓,禅定那是真正的享受,定慧是人生最高的幸福。

  站在高寺儿的宝塔前畅想,这里同其它任何地方都一样。因了一些建筑,便会增加地方的文化和情趣。它的东西方向:向东即“五一村”,“五一”过去又叫“黑羌川”,“黑羌”是古时羌族的一支。由此再向东即是民乐永固城,这里汉初曾是匈奴王城,霍去病曾率兵出扁都峡在此大败匈奴,直捣王城,取名永固,其意千秋万代,坚固不破。与永固城隔河对应的八卦营城址和八卦营古墓群,基本都处于这一水平线上。向西行走是西羊圈(花寨西阳村),魁星楼、文庙等都是很有名气的。

  “高寺儿的塔儿、黑羌川的楼,西羊圈的庙台最是个灵。”这是我记忆深处关于高寺儿塔的最深记忆,说明高寺儿的标志性建筑——塔儿也是个宝物。

  高寺儿的吉祥寺宝塔的确是挺有名的。多年前我在山区工作,这里没少来过。近年来,在塔东面建起了魁星楼,并将原来的涝池进行了美化,用铁丝网圈了起来,还在涝池的北面建起了龙王庙,以祈求风调雨顺。

  吉祥寺宝塔,这名称是从旁侧所立石碑看到的,这是一处县级文物,建于清代,属于六角砖砌实心塔,底层对角直径7.5米左右,塔高七层18.8米,但由于年久失修,塔身多处裂缝,塔砖脱落严重,檐角风铃也多有掉落,如一位沧桑老人呻吟着,正在等待修复。眼望宝塔,我在想,一般塔高多为九层,“九”在中国文化中有至高无尚的韵味,尤其是佛教文化中更应是这样。听当地老一辈讲,此塔确实应为九层,只可惜当时建塔的时候,方丈外出化缘筹钱,恰逢修塔的钱花光了,只得建成七级匆匆收尾。方丈回来为时已晚,垂胸顿足,一气之下竟痰气上涌,呜呼哀哉了。当地也有老人说塔建于唐代的,塔名叫金钢宝塔。这样说法,我不可妄言,有待专家考证。

  有塔必有寺院,建塔必有讲究。在我国有名的砖塔中,如大理千寻塔,登封嵩岳寺塔,苏州虎丘塔,西安大雁塔等,在寺塔建筑史上都是非常有名的。这些塔虽都经历千年风雨,多建于唐代,有的更早,如今都保存完好。大雁塔就是唐僧为藏经而建。大家熟悉的雷峰塔,最初因吴越忠懿王钱弘俶黄妃得子而建,初名“皇妃塔”,因建于雷峰山上,后人改名“雷峰塔”,在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法海和尚骗许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许仙,被法海镇在雷峰塔下,后小青苦练法力,终于打败了法海,雷峰塔倒了,白素贞获救。后重建雷峰塔,“雷峰夕照”也因此成为“西湖十景”之一。而这些塔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塔体建筑,都比眼前这坐吉祥寺塔雄伟高大,不知要强过多少倍。但不论怎样,眼前这个偏远的地方,作为有百年历史,保一方平安的宝塔,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其地位不可小觑。

  据当地老人讲,其寺在塔的南面,寺院正殿修建结构与张掖大佛寺大雄宝殿相似,七十年代末,因修建安阳高中,来人将木料拆下当作修建学校用材,拆时卯扣紧紧相合,工艺过于复杂,完整木料拆下的极少,只可惜了这一座上好的寺院毁于一旦。只留宝塔又走过这么多年风雨历程,静待有识之士抢救复原。想到此,其实那个时候国力维艰,办学不是在寺庙就是拆寺庙办学,这又能怪得了谁呢?

  有位文化大家曾与我深聊时说道,花寨、安阳,正是因了纯朴的乡风、民俗,滋生和养育了浓厚的甘州文化以及一个个文化使者。至到这时我才信服,地域环境使然也。

  距这儿不远的花寨村,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代继生一家共收藏河西宝卷72部。所收藏宝卷时间跨度自大清乾隆年至今历三朝307年。五代人117年接续传抄念唱宝卷,为延续河西文化中宝卷一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无愧于“宝卷传承世家”的光荣称号。

  高寺儿村东南面的贺家城村还有一个以演奏道教音乐为主的民间唢呐音乐班社——贺盛唢呐班。贺盛唢呐班传承下来的近40首乐曲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特别是见于唐宋史书记载的音乐曲目,可谓中国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根据贺盛家保存的“崇祯十三年岁在庚辰五月望日抄滕玄门”抄写的“万历二十七年正月上旬吉旦印花”的《圣母孔雀明王经》推断,贺氏唢呐班至少已存在400多年了。若据“贺盛唢呐班”可核查的家族传承谱系:贺维司——贺天贵(1866-1937,道号‘真诠’)——贺竹林——贺庭俭——贺盛。贺维司从事唢呐演奏在清朝光绪年间,故此该唢呐班传承时间至少已经有120多年了。

  关于历史再不延伸缀述,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高寺儿这地方确也是一处古文化所在,正是深厚的文化繁衍传递,滋润养育了如代福周老先生这样的民间艺人。(南山子衿)(未完待续)

编辑:金张掖周刊
张掖视听网

张掖视听网中国张掖网LOVE张掖APP

  • 微信搜索“爱张掖”

  • 微信搜索“中国张掖网”

  • 扫码下载“LOVE张掖APP”

张掖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18

陇ICP备14000026号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