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视听网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张掖视听网  >  金张掖周刊  >  聚焦张掖

南充握手张掖 共同见证丝路辉煌

2019年08月28日 09:33   来源:

  专家观点:丝绸之路上张掖和南充地位重要

  张掖市区向西10多公里处,坐落着“黑水国南城遗址”。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这里,如今仅存一片残垣断壁。“前些年,这些土城墙还挺高,眼下明显塌了不少。”19日下午,《张掖日报》副总编林江引导采访组来到这里,指着眼前的遗址说。建于明朝的黑水国,当年系丝绸之路张掖段重要的驿站。当地史学界有一种推测,黑水国极有可能就是历史上的张掖城。

  “研究表明,黑水国当年贸易繁荣,建筑材料沿用汉代式样。”张掖市社科联原副主席陈洧介绍,黑水国的消亡,与当地气候恶化、沙漠化推进相关。站在黑水国南城遗址北门城墙高处望去,遗址全貌尽收眼底:巨大的洼地里,遍布残缺的砖瓦,让人联想到当年城池建筑群的风姿。遗址外几乎沙化的地表上,散布着沙漠中才能看到的红柳、蓑蓑草等植物。

  历史上,张掖曾因战乱多处于“三不管”之地。虽然如此,丝路上的贸易依旧不断。从这里向南翻越祁连山,可直通兰州;向北穿越沙漠,经包头、呼和浩特可抵张家口;向东,过黄河可直达中原。当地史学家们认为,受制当年的交通条件,张掖的丝路向北最为便捷。

  陈洧说,他没有到过南充,但对南充的丝绸历史及文化早有耳闻。史料显示,唐朝时,南充一带生产的丝绸产品,就是朝廷的贡品。前些年,“丝绸源点”落户南充高坪,充分展示了南充厚重的丝绸历史与文化。历史上,南充是南北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地,南充丝绸北上中原,经北丝绸之路运往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南下云南,经缅甸等地销往南亚、东南亚等地。这样说来,“丝绸源点”南充与张掖在古代丝绸交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历史厚重:《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张掖城

  张掖市区有条明清街,明清街附近十字路口立有一座白色的塑像。塑像座基上,刻有“马可·波罗”纪念碑字样。

  当地研究成果表明,700多年前,马可·波罗及叔父受元世祖忽必烈邀请,来到中国研制红衣大炮火药所需硝的配方,在张掖一呆就是八九个月。在张掖期间,马可·波罗对当地风土人情作了大量的了解。在他归国后写出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中,对张掖作了介绍,其中包括张掖的“大佛寺”。“大佛寺”中,有国内室内最大泥塑卧佛。

  “汉郡唐州古胜地,清风明韵新潮街”,当地的明清街头牌坊两侧,此副对联格外醒目。柳枝掩映下的街道建筑保持明清风貌,全长近千米。复建的此街,也是明代张掖城的建筑缩影。街上林林总总的商铺中,餐馆占绝大多数,其中不乏川渝菜馆的身影。

  采访组抵达张掖前,当地爆出两大考古新闻:张掖南边和西边之间,发现了4000多年前的农作物生产遗址。同时发现距今4000多年前,民宅建筑从地穴式到地面式遗址。据称,后者系国内首次发现。

  张掖是一块历史厚重的土地。公元前138年起,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于张掖通过。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等河西四郡,河西地区从此纳入西汉的版图。当地博物馆文史载:隋大业五年(609年)初,隋炀帝御驾亲征张掖,大会西域27国使臣,史称“万国博览会”。

  营山籍女红军王定国:曾在张掖脱险

  8月17日,反映西部地区脱贫攻坚成果的大型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在张掖开拍。该剧除了全方位展示西部脱贫攻坚成果,还将展示张掖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林江介绍,张掖还是红西路军浴血奋战的地方。“当年,红西路军在河西走廊与国民党军队发生大大小小战斗上百次,其中有40多次在张掖发生。”张掖市红西路军纪念馆副馆长吴兴梅说。两张黑白照片,悬挂于纪念馆展室墙上。这两张照片中,都有营山籍女红军王定国的身影。

  1936年10月至1937年4月,红西路军渡过黄河西征后,在河西走廊与国民党马步芳部激战,其中在张掖发生大的战斗达8次。虽然重创敌军,但红西路军损失惨重,至最后突围走出祁连山时,仅余下420人。在大大小小上百次战斗中,不少红军指战员受伤被俘,王定国就是其中一个。后王定国被营救出来,成为张掖甘州秘密党支部成员,后被送往延安。1984年王定国回访甘州,与幸存的当年战友重逢。这两张照片,就是王定国与秘密党支部成员、与当年战友重逢时的合影。

  沙漠变绿洲:旅游业“井喷”式发展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张掖搭上中欧班列的“顺风车”:当地出产的蔬菜采取冷链技术后,用集装箱从当地上火车运往中亚、欧洲及俄罗斯等地。

  “70%至80%的蔬菜销往国内外,宁夏、新疆、青海以及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市场,都有张掖蔬菜的身影。”陈洧说,他是张掖生态巨变的见证人。上世纪70年代,当地风沙过后,家家户户墙后就会出现一道沙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张掖打响生态环境治理战,通过网格固沙、栽耐旱植物,终让沙漠变绿洲。

  隔张掖最近的巴丹吉林沙漠,排行世界沙漠第七。1969年当地治沙至今,该沙漠已退回20公里。相距张掖市区仅10公里的甘州区党寨镇的神沙窝,2015年已建成国家地质沙漠公园。

  林江告诉采访组,明代就有“金张掖”之称的张掖,如今已成为甘肃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蔬菜远销10多个国家,仅甘州区乌江镇谢家湾村的蔬菜基地就达4000余亩。“眼下,这里已融入城市。”林江说,张掖还是全国玉米制种基地,制种量占全国的70%。

  最令张掖人感到自豪的是,他们为恢复和保护居延海作出的贡献。2008年以来,张掖主动作为,在本地农作物生产用水峰期,实施滴灌技术,让足量的黑河水流向下游,确保内蒙古境内的居延海生态环境向好。

  丹霞地貌、山丹军马场、大佛寺……张掖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旅游产品,让当地旅游业近年来呈“井喷”式发展。该市文旅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实现旅游收入156亿元。(据《南充日报》)

编辑:金张掖周刊
张掖视听网

张掖视听网中国张掖网LOVE张掖APP

  • 微信搜索“爱张掖”

  • 微信搜索“中国张掖网”

  • 扫码下载“LOVE张掖APP”

张掖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18

陇ICP备14000026号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