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视听网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张掖视听网  >  金张掖周刊  >  聚焦张掖

民乐:从“致富无门”到“旱涝保收”的脱贫致富路 ——记民乐县永固镇西村子脱贫致富典型张海华

2019年10月24日 17:42   来源:

  永固镇西村是民乐县19个贫困村之一,西村六组村民张海华在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一家5口人,年迈的父母常年多病,母亲肢体二级残疾经常需要专人看护,照顾老人和小孩的重担全部落在妻子身上。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就靠张海华就近打零工,由于没有技术,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工资低且务工地点不连续,一家人的生活过得紧紧巴巴。困境中,张海华励志要摆脱贫困,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技能,寻找适合自己的挣钱路子。

  为了让更多贫困家庭能掌握脱贫技术,永固镇整合资源,多次举办了使用技术培训班、劳动力技能培训班、家政培训班等特色品牌培训。张海华妻子张丽琴先后参加了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和家政服务培训,张海华参加了养殖技术培训班和钢筋工培训。掌握了脱贫技能的小两口决定“大干一番”,尽快改变家里的“贫穷面貌”。

  穷则思变理清发展思路

  “思路有多宽,脚下的路就有多宽。”这个道理张海华懂,他知道如果继续靠他一人的苦力,那是肯定不行的。在给亲戚家帮忙贩运育肥牦牛期间,他打听到牦牛养殖利润可观,高寒气候非常适合牦牛养殖。于是他开始到处跑趟、挨个打听,向养殖大户交流想法、找工作队指点迷津。就这样,在充分了解市场行情、养殖成本、投资收益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论证,在岳父和家人的支持下,张海华决定搞养殖业——育肥牦牛。

  认准就干迈上脱贫道路

  路子是确定下来了,可是迈上路子远比想出路子要难得多。买几头牛?钱从哪来?买来怎么养?养了又卖给谁?一连串的问题让这个思忖良久、准备大展手脚的男人再一次犯难了。

  “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张海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没钱,就找镇村干部协调贷款,东借一点西凑一点;没技术经验,就专门找懂技术有经验的人“取经”;没饲草,那就自己想法子储备……就是靠着这样一种“认准就干”的精神,张海华的10头育肥种牛算是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后成功入圈了。张海华像照看孩子一样悉心呵护着他的这10个小“宝贝”,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起来查看好几次,上上料加加水什么的。他知道,把牛养大养肥养好,单靠这样还不行,于是他将麦麸、玉米、大豆和麦草拌匀,特制“营养餐”给牛喂,经过一年的精心料理,10头小牛养得膘肥肉厚,卖出的三头牛也是收益颇丰,养牛育肥成效初步显现。

  在尝到养牛育肥的甜头后,张海华开始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售出—购回—再出售—再购回……张海华的“牛经”越念越精,规模也越扩越大。至目前,他已经拥有大小育肥牛60多头,每头利润近2000元。

  扶贫搬迁拓宽就业渠道

  2017年5月,张海华一家摇号分到了圆梦苑小区的搬迁房,春节前,一家人搬进了新楼房,妻子张丽琴及其父母住在工业园区,孩子转学至六坝寄宿制小学读书,自己继续在永固镇租赁的养殖场养牦牛。孩子在学校寄宿后,张丽琴很快在工业园区海升集团找到了工作,并签下了长期劳务合同,日工资110元左右。闲不住的张海华父亲也在附近企业、农场、工地上找零活做,每月收入1500元左右。

  “搬到开发区以后,挣钱的地方太多了,只要肯吃苦,每天都有零工可做,每天都可以挣100元左右,只要身体允许,我一天都不会闲着。”张海华父亲兴奋地说道,在老人家眼神中流露出全家脱贫奔小康的坚定信心。

  驻村工作队再次到张海华家中入户了解情况时,家里停放着一辆崭新的消费型小轿车,他正忙着给牦牛准备“晚餐”。聊天过程中,了解到购买轿车是为了方便跑市场,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更多的养殖信息。张海华说:“家里去年的收入有7万多元,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我现在养殖场养牛,妻子工业园区工厂务工,每月工资都稳定在4000元,养殖收入加务工收入,都是稳定收入,现在咱家是旱涝保收。”

  凭借着勇于开拓思路、“认准就干”的精神和永不服输的韧劲,张海华致富有成、率先摘帽,得到了西村群众的一致认可。(武坤)

编辑:金张掖周刊
张掖视听网

张掖视听网中国张掖网LOVE张掖APP

  • 微信搜索“爱张掖”

  • 微信搜索“中国张掖网”

  • 扫码下载“LOVE张掖APP”

张掖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18

陇ICP备14000026号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