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视听网-中国张掖网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张掖视听网 >> 张掖资讯 >> 张掖文化 大吉大利 张掖吃鸡——图说张掖吃鸡史 来源:左沮渠蒙逊    0 人参与互动 2024年03月18日 11:35

  草长莺飞,又是一年春好处,讨个彩头,大吉大利,快来张掖吃鸡。

  3月17日,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在甘州鑫汇国际时代广场举办张掖草芽鸡“嗨吃季”启动仪式。来为你补补张掖人吃鸡的历史,讲讲古代张掖人与鸡的故事。

  在古代,“六畜”与“五谷”并称,共同组成了中国人最基本的膳食结构。鸡作为六畜之一,它的文化形象也深深植入了我们的传统生活中。古人认为,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鸡被称为“德禽”。举世闻名的甘肃天水大地湾一期文化中,就存有距今8000年左右的家鸡的骨化石。

  早在周代,就有“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的记载,《周礼·春官》记载:鸡是报时的工具,也是一种珍贵的祭品,《周礼·天官冢宰·司马》中,已经有关于鸡的养殖和管理的记载。《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论语》也有类似的描述:“杀鸡为黍而食之。”《三字经》中有一句,“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山丹县博物馆藏有路易艾黎捐赠的骨质战国发冠,发冠呈山行,鸡冠高耸,内里中空,构思巧妙,器型精巧。

  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东西文明交汇的重要通道。在两汉之际的河西地区,鸡是常见的小畜。在张掖汉简的各种文书中可以发现大量关于鸡的记载。1990年到1992年,甘肃省考古工作者在敦煌悬泉置遗址发掘出一万五千余枚汉简。根据这些汉简,学者整理出一套《元康四年鸡出入簿》(元康四年,就是公元前62年),其中记载,“出鸡一只(双),以食长史君,一食,东。出鸡一只(双),以食使者王君所将客,留宿,再食,东”。可见2100年前,鸡肉就是河西走廊古人为客人接风洗尘的硬菜。

  汉武帝置河西四郡以后,大力开发河西地区,畜牧业和农业发展迅速,当时政府除了授予河西移民土地、资助耕牛、种子、农具之外,要求每户必须养猪二头、鸡五只。

  魏晋时期,肉是河西民众的重要食物之一,此时人们主要吃的是猪、牛、羊、鸡、鸭等肉类。这一时期,张掖人不仅一如既往的给予鸡人文关怀,神化其原型,而且已然在大快朵颐津津有味的吃鸡。这可以从墓葬中出土的朱雀图、鸡群图、烫鸡图壁画砖内容上得到佐证。

  1999年,张掖市高台县博物馆业务人员在许三湾魏晋墓发掘出土了这块壁画砖,图中描绘一群小鸡环绕载一只大鸡周围。

  在张掖往西的酒泉嘉峪关魏晋墓中,同样出土了鸡群图壁画砖、烫鸡图壁画砖。

  在魏晋时期张掖人的眼中,鸡不仅是美食材料,还被神化为朱雀等形象,这是张掖市高台县苦水口魏晋墓出土的朱雀图壁画砖、鸡首人身图壁画砖。

  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古墓群出土的西晋建兴二十四年(公元326年)墓券中,记载了“方市买卖”“鸡”并随葬的趣事。

  张掖市肃南县大长岭唐代吐蕃墓中出土了绘有鸡的两块木板画。

  在张掖市高台县地埂坡西晋壁画墓中,一鸡为原型的朱雀图,更是美伦美奂。

  大吉大利,张掖吃鸡,可见张掖的鸡不仅是唇齿留香的美食,更是大吉大利的神鸡,鸡与鸡文化伴随着古老的历史记忆,长盛不衰。

  鸡鸣河西走廊,春季讨彩头,您必须来张掖吃个草芽鸡。请您记得有一种得势,叫“鸡犬升天”,有一种小事,叫“鸡毛蒜皮”,有一种勤奋,叫“闻鸡起舞”,有一种无趣,叫“味如鸡肋”,有一种警告,叫“杀鸡儆猴”,有一种彩头叫“大吉大利,张掖吃鸡”。(赵万钧)

 

 

编辑: 何淼

张掖视听网

张掖视听网中国张掖网LOVE张掖APP

  • 微信搜索“爱张掖”

  • 微信搜索“中国张掖网”

  • 扫码下载“LOVE张掖APP”

张掖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18

陇ICP备14000026号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85号